脚手架施工安全管理

一、脚手架施工风险点
1.材质与构配件质量:使用不合格的钢管、扣件等构配件,如构配件的规格、型号、材质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杆件变形、锈蚀严重等,其强度、刚度不足,容易导致脚手架变形甚至坍塌。
2.基础不稳固:脚手架基础不平、不实、不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架体底部未设垫板或垫板底部的规格不符合要求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底座,架体底部未按规范要求设置扫地杆,未设置排水措施等,将导致架体基础下沉,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
3.搭设不规范:未按规范要求搭设,立杆间距不符合 1.05、1.3、1.55m,横杆步距不符合 1.2-1.35、1.8m 要求。未按要求设置扫地杆和扫天杆。杆件接头未错开或错开距离不符合主节点要求。剪刀撑、连墙件设置数量不足或位置不当。扣件拧紧力矩不达标,导致节点松动。
4.防护设施缺失:作业层脚手板未满铺,存在探头板。脚手架外侧未设置密目式安全网或安全网破损。没有设置上下通道或通道不符合安全要求。施工层未设1.2m高防护栏杆和挡脚板。施工层以下每隔 10m 未用平网或其他措施封闭。施工层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未进行层间封闭。
5.拆除不当:拆除前未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拆除顺序错误,未遵循“先搭的后拆,后搭的先拆”原则,尤其先拆除连墙件等关键部位。拆除过程中向下抛掷构配件。
6.超载使用:脚手架荷载与设计不符,施工荷载堆放不均匀,脚手架上堆放过多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超过其承载能力。
7.人员操作不当:施工人员未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无证人员进行脚手架搭设与拆除作业。
8.交叉作业风险:与其他施工工序存在交叉作业,相互干扰,容易引发物体打击等事故。
9.检查维护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未定期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
二、脚手架施工安全防范管控措施
1.材料与构配件管理:严格把控钢管、扣件等构配件的采购质量,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对进场的构配件进行外观检测和现场验收,委托第三方进行复试并出具合格证明,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2.基础处理:按设计要求对脚手架基础进行平整、夯实。设置排水坡度和排水设施,防止基础积水。
3.规范搭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持证的专业架子工进行搭设,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确定的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剪刀撑和连墙件设置要求进行施工。搭设过程中随时检查扣件的拧紧力矩,确保达到规定值。
4.完善防护设施:作业层脚手板要铺满、铺平、铺稳,不得有探头板,且以下每隔不超过10m要兜挂一道安全平网。脚手架外侧全封闭挂设密目式安全网,且网间连接严密,宜使用冲孔式钢网片。作业层脚手架内立杆与建筑物间隙兜挂安全平网。搭设符合要求的上下通道,设置防滑条和防护栏杆。
5.科学拆除:制定详细的拆除方案,并向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作业步骤应按照“先检查再加固后作业”的流程,拆除顺序应遵循“由上而下,后搭先拆”的原则,严禁先拆除连墙件。拆下的构配件应采用吊运或人工传递,严禁抛掷。
6.控制荷载:在脚手架上设置限载标识牌,严禁超载堆放物料。
7.人员培训与防护:作业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个人防护用品。
8.避免交叉作业: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避免脚手架与其他作业的交叉。若无法避免,应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脚手架搭设和拆除过程中,地面应设置围栏和警戒标志,并派专人看守,非操作人员不得进入作业区。
9.安全监督: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安全行为和隐患。
10.安全警示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当心触电”、“注意高空坠落”等。
11.定期检查维护:施工过程中每月应对脚手架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连墙件、扣件、立杆基础等部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脚手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